《鬼才之道》一齣最近上映的台灣喜劇電影,在香港好像沒有怎麼宣傳,我都是透過平時聽開的podcast《只能喝酒的圖書館》其中一集訪問電影導演才得知這部電影。聽到導演徐漢強分享製作電影的原意是想用喜劇的方式包裝一個重要但容易變成說教的課題,「存在的意義是什麼?要成為一個特別的人才有存在意義嗎?」。他在訪問中分享自己的看法,聽起來相當有趣,令我也很好奇他如何以喜劇去表達他對這個沉重議題的看法,看完電影後,確實覺得他有很好地達到這個目的。
反映現實講求流量成就的世界
《鬼才之道》講述一群鬼的演藝世界,他們為了生存,就要竭力讓活人看到他們,成為最嚇人、最受活人議議的鬼,不然就會被鬼委會消失,所以一眾的鬼即使搞到自己面目全非也要被人看見,只要被看見他們就可以繼續生存。但恰巧女主角從生前到死後都是一個沒有什麼才華、存在感極低,連她的名字都只是叫「同學」的普通女生,甚或乎她的死因都極其微不足道:剛巧地震不幸地被家中櫥櫃倒下來壓死,所以她在這個鬼才世界就是注定消失的underdog。
這個鬼才世界彷彿直指現實世界,特別在現今社交網絡講求流量的時代,每人都極力需要在 Instagram 、Facebook、Threads 等平台展示自己的生活品味、精彩活動,渴求被人看見得到like、view數,而你要如何得到like和被多人看見就是要與眾不同、夠特別及嘩眾取寵。這需求不單是明星KOL這等人需要做到,其實更已潛移默化地影響普羅大眾普通人,每人不斷攀比其他人的生活,懷疑自己不夠人厲害、有才華或夠特別,甚至乎懷疑自己有否存在價值。
天生我材必有用?沒有才華就沒有存在意義?
戲中女主角在生前因為沒有一點才能,比起充滿才華的姐姐得到多樣獎項,自己卻做什麼都做不好而感到自卑,她爸爸便造了一個假獎狀鼓勵她,希望讓她相信自己有才華,將來可以出人頭地。她嘗試學習多樣事物去尋找屬於自己的才華,但都沒有一樣做得好,就連她死後做鬼也做不好,連人都嚇不好,父親的鼓勵不但沒有正面效果,反倒成了一種緊箍咒:每人都有自己的才華,但我沒有,我是不是很廢、沒有存在意義?
但,才華真的有那麼重要嗎?或者成為特別的人有那麼重要嗎?導演徐漢強在訪問時直接地道出:「我不相信才華,所有的才華都是基於我們的際遇,即使我們去學習一件事情,學不學得成都說不定。我不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我越來越相信存在先於本質。」
才華、夠不夠特別這件事都被過度追捧,追捧到一個地步讓大家都認為這是每個人必須要有的,運氣好有固然是好,但如果沒有呢?難道我們就不值得活嗎?還是我們存在的本身就是意義和價值,根本不需要任何才華成就去證明自己。
才華是一樣虛無縹緲的東西
再者才華是一樣很難被定義的事,戲中的凱瑟琳提及才華講到:「所謂的才華就是被看見。」確實如此,才華是很難單靠自己判斷,我們必須要依靠別人的評價才能判斷。因為如果我們覺得自己懷才不遇會不會其實只是自我感覺良好,就正如戲中沒有人氣的偶像歌手 Makoto 在死的時候覺得天妒英才,但我們觀眾只覺得他拍的MV 極老土,只適合放於喜劇中播放,讓人覺得好笑。
而被看見就是被人肯定,甚至乎要被大部份人肯定,其中流量就是一個看得見的指標,例如我現在寫的blog如果得到很高流量那我的才華才是被肯定,如果沒人看,但我仍然覺得自己寫的東西有價值、有才華,那很大機會只是自我感覺良好,其他人不這樣覺得,因為你很難判斷。
但要如何被看見獲得高流量,經歷過紅遍一時卻一下子被新星取替變成過氣明星的凱薩琳說:「鬼才知道!」實際上沒有人知道,今天人們把你當作一回事,明天又可以不把你當作一回事,曾經凱薩琳爆紅的414號鬧鬼酒店房間,慢慢也被時代淡忘,被新興的紅衣女孩詛咒短片取代。就算是女主角因跳樓驚嚇到酒店情侶引起熱議爆紅,事前都是沒有百分百把握一定爆紅,女主角本人也不知道怎麼這樣就紅了,大家都是碰運氣,看看會不會觸碰到爆紅的決定點,然後才事後孔明講及自己如何有才華所以爆紅。既然無論是自己還是別人對才華的定義都是如此虛無縹緲,我們還是否要這樣看重/追捧「才華」這件事?
放下對才華、結果的執着,才可真正投入活着
戲中的鬼一直追逐曝光率只是為了生存,但永無止境的只看見生存和害怕消失,終有一日也如戲中紅極一時的組合被消失變得一無所有。去到電影的結局,女主角一群人已經放棄了有沒有人看見、會不會被消失的執念,即使沒有人在看,他們也想盡情地追逐嚇倒活人,做他們想做的事,而當下女主角說那是她有史以來最覺得自己活着的一日。導演解釋這個結局正正想表達他看過Pixar電影《靈魂奇遇記》後的感悟:「我們以為自己追求的是purpose ,但我們真正需要的是spark。」正如劇中的鬼以為他們追求的是才華和生存,但其實真正令他們感到快樂的是嚇人過程中的投入、與身邊的人一起見證彼此的時光。
圖片來源:牽猴子